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國學治學方法



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國學治學方法





國學治學方法 評價



網友滿意度:

團購麻吉券

什麼樣的情況,能在窄小的房間

感受大地的寬廣、天空的遼闊

歷史時間亙古更迭?

這就是我喜歡閱讀的原因。

尤其是文學。

只有閱讀的內容、設定,

能讓人暫時跳脫現實的重複與煩悶

某方面來說也是殺時間的好辦法啦XD

由書中的世界關、思想來帶領自己

想都沒想過的事情、經歷和體驗

這次要跟大家推薦我愛不釋手的

國學治學方法

內容我就不大說了,相信書衣目錄的

介紹就能讓大家知道這是不是自己

的天菜囉!

另外附上金石堂的折價卷

供諸君使用囉



小鴨 金石堂購物折價券傳送門

國學治學方法



本週熱銷商品:





中庸釋疑







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國學治學方法》

    學術的講求,可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道、是體;一部分是術、是用。孔子云:「下學而上達。」下學乃治學的方法,即「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子入太廟,每事問」、「發憤忘食」等是也。本書之作,在以國學為範圍,提供治學方法,期能由術得道,由用顯體。

    本書包括七章:從開宗明義,講治學的一般概念,到讀書與治學、資料蒐集與圖書文物利用、思維術與治學、治學的基本方法、學術論文寫作、工具書的分類介紹等。

    讀書乃治學之基礎,治學必由讀書以知曉學術流變。前輩學人治學方法的借鑒、研究資料的搜集與圖書文物的利用以及治學的思維諸方面,都於國學治學關係甚大,本書在這些方面皆論列詳備,而尤能提綱挈領,不陷於冗累,可謂國學入門的上佳讀物,循此可一窺國學治學之門徑。













      西人治學,有所謂方法論,而國學治學方法,則鮮有重視。章太炎、胡適之諸氏,雖略有論及,究屬無多。茲者,杜生松柏,既獲國家文學博士,任教於中興大學,講授治學方法凡三年,撰為《國學治學方法》一書,分國學治學為十大範疇,皆詳加探討,得其要領。--陳立夫推薦



















    • 作者介紹





      杜松柏

      文學博士。台灣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學歷:
      政工幹校專科
      淡江大學文學士
      臺師大文學碩士
      國家文學博士

      經歷:
      淡江副教授
      中興大學教授
      東吳政戰學校等兼任教授
      專欄作者等

      主要著作:
      《禪學與唐宋詩學》
      《禪是一盞燈》
      《智慧的禪公案》
      《詩與詩學》
      《知止齋古稀學術論文自選集》
      《國學治學方法》等

      作者相關著作:《





      國學治學方法-目錄導覽說明



      • 陳序∕陳立夫 (3)
        自序 (5)

        第一章概論 1
        第一節治學應具備的基本概念 3
        一、立志樂道好學游藝成技 3
        二、審己才情性向好惡 7
        三、明勢學以為利祿學以求用學以求真治學境界 10
        四、虛靜 14
        五、有恆與耐苦 16
        第二節治學當明學術範圍 17
        一、由人類的官能活動分感性知識理性知識自性知識
        實踐知識 18
        二、由學術的性質分哲學科學文學 19
        三、由學術研究的對象分人統事統學統 19
        四、國學的範圍考據之學義理之學經世之學詞章之學
        國學的研究法 20
        第三節治學之二要與三事 23
        一、二要功夫智悟 23
        二、三事學問思 27
        第四節治學之十要目及其程序 30
        一、治學十要目發現新理論,建立新體系發現新方法,樹立
        新型範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解決整理舊資料,構成新
        系統編輯舊資料,便利研究者利用舊資料,撰作工具
        書發現新資料,提出新研究解決新問題,研究舊資料
        精選論評,校勘注譯根據純推理,得出新成果 30
        二、治學之程序學習明理懷疑蒐證思辨創獲表達 47

        第二章讀書與治學 51
        第一節中國典籍之亡佚概況及其影響 52
        一、我國典籍淪亡的原因及概況政治上的摧殘遭兵匪而喪失
        人為的過失藏書家之斲喪外人的攘取 52
        二、古籍淪喪後的影響亡殘偽誤 64
        第二節知書、藏書及讀書之程序 71
        一、讀書宜知書及書之作者由史志眾目以知書之撰作及流傳
        由提要以知書之內容大要明版本以知一書之優劣由
        作者以知書之時代意義及價值 71
        二、購藏時宜分書之類別基本書工具書專精書博覽書 77
        三、讀書宜知讀一書之程序由書名作者以知書之性質由序跋
        目錄以知一書之大要由提要論評以知一書之優劣及價值
        翻閱附錄、附註以明一書之專博旁通明訓詁辨章句考
        故實稽旨趣得精要 80
        第三節一般讀書方法的介紹 89
        一、讀書態度之辨正 89
        二、古人讀書的方法閒讀略讀精讀摘讀抄讀校讀點
        讀朗讀溫讀分讀合讀 深求讀書法立課程讀 92
        三、讀書時如何發揮官能功效 109
        第四節經史子集之研讀法 110
        一、經部研讀法明歷代經學遷變之大勢讀經在通大義讀經
        在考聖王之制作讀經宜從傳注著手專守一經一家,以
        立根基,然後旁通其他經其他家 110
        二、史部研讀法讀史宜考制度與事實知豪傑之謀議考明治
        亂興衰之故讀史宜明時代精神設身處地與史中人物相
        化讀史應以地理書、輿圖相配合縱橫聯繫,由史傳入
        手旁求側證,深入研究 118
        三、子部研讀法讀子宜知流別明各子的異同講明各家的
        遷變明各子書的精要 127
        四、集部研讀法先讀總集讀一家之專業究文體之源流而
        得法式論篇章之法式因聲求氣 131

        第三章資料蒐集與圖書文物利用 143
        第一節資料蒐集與引證 144
        一、理證相資的四種關係 144
        二、資料蒐集與利用的原則蒐集之資料愈周全,愈有助於治學
        所獲資料愈直接,所得結論愈與事實相接近所獲資料愈
        正確,所得結果愈接近正確對資料之瞭解愈深刻,愈有
        助於研究對資料愈熟習,愈有助於研究 145
        三、引證的種類直接證據間接證據內證與外證言證
        事證理證物證無證據處求證以實驗觀察,創
        獲證據 147
        第二節圖書資料之蒐集與利用 149
        一、圖書館之性質 149
        二、國內圖書館簡介 149
        三、圖書館之利用一般性圖書之利用期刊室之利用特藏
        資料及善本書之利用微卷之利用叢書之利用類書
        之利用方志之利用譜牒筆記小說 152
        四、圖書館外之資料蒐集法 154
        第三節電腦科技對圖書館的大變革 155
        一、電腦簡介 155
        二、「雲端」科技和網際網路 157
        三、電子書的出版與應用 158
        四、圖像照片等的儲存備用 159
        五、電腦對傳統圖書館的改變 159
        第四節文物資料的蒐集與利用 160
        一、古器物之重要 160
        二、二重證據與治學 163
        三、文物資料述略甲骨文金文石刻璽印錢幣陶文
        簡冊大內檔案 165
        第五節資料的登錄及管理 175
        一、資料登錄之方式 175
        第六節資料之考證 180
        一、資料的考證 180
        二、辨偽與資料考證的關係 182
        三、校勘與資料考證 214
        四、考證資料之態度 218

        第四章思維術與治學 241
        第一節構成思想的要素 243
        一、構成思想的要素本能記憶經驗聯想情緒與態度
        語言文字概念 243
        二、思想形成的時期預備期潛蘊期啟發期證驗期 247
        三、思維術的發展述略傳統邏輯與治學數理論理學與治學
        實驗論理學與治學辯證法與治學 形象思維法與治學
        宏觀法、微觀法與治學 251
        第二節思維術的建立 271
        一、分類分類的重要類的種類分類的法則 271
        二、性質同一性常存性變易性 274
        三、範圍依時空而劃定範圍依研究的問題而劃定範圍
        依所研究之事物而劃定範圍 276
        四、關係因果關係對立關係涵攝關係明暗關係 278
        五、系統分類清楚涵蓋無餘體用兼備原委分明 286
        第三節分析、綜合與推諭 288
        一、分析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 288
        二、綜合切合事理辨別同異眾端參詳取決理證 290
        三、推論 291

        第五章治學的基本方法 305
        一、方法的重要 306
        二、國學治學方法述略 308
        第一節治學由無法而有法 316
        一、治學方法的形成 316
        二、無法而有法的意義 317
        三、無法而有法的治學事例 318
        第二節批判法 320
        一、批判法之產生 320
        二、批判法之運用依據信證依據標準及原則具有歷史
        觀點批判主於裁斷,以明真實 322
        三、批判與批評 328
        第三節歸納法 328
        一、歸納法之產生 328
        二、歸納法之運用 329
        三、歸納法運用時應注意者 334
        第四節演繹法 335
        一、演繹法之產生 335
        二、演繹法之運用 335
        三、演繹法運用時應注意者 338
        第五節宗派法 339
        一、宗派法之產生 339
        二、宗派法之運用起源期興盛期衰微期蛻變期 340
        三、宗派法運用時應注意者 344
        第六節時代法 344
        一、時代法之產生 344
        二、時代法之運用 345
        三、時代法運用時應注意者 348
        第七節問題法 348
        一、問題法之產生 348
        二、問題法之運用由發現問題發端依問題而劃定研究範圍
        依問題之範圍作深入之探討求問題的解決 349
        三、問題法運用時應注意者 351
        第八節比較法 352
        一、比較法之產生 352
        二、比較法之運用 352
        三、比較法運用時應注意者 355

        第六章學術論文寫作 361
        第一節學術論文之體例與寫作之基本原則 362
        一、論說文之體要 362
        二、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原則新真簡切 364
        第二節學術論文寫作的程序 369
        一、學術論文之種類專題論文綜合論文 369
        二、決定題目 370
        三、蒐集資料 370
        四、制定綱要 371
        五、融貫資料綜合資料,確立論點熟習資料,以便引用
        分析資料,整理配置 373
        六、文字表達文體一致表達真美文句明確 373
        七、修改潤飾刪除繁冗彌縫缺漏文字潤飾 374
        八、調理音節 376
        第三節學術論文體例之決定 378
        一、命意與組織提要導論正文結論 378
        二、章法與章段有統攝有布置有條理、有附麗有支分
        脈別而相流通 3

















      自序

      學術的講求,可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道、是體;一部分是術、是用。孔子云:「下學而上達。」下學乃治學的方法,即「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子入太廟,每事問」、「發憤忘食」等是也。上達乃達於道、「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從心所欲不逾矩」等是也。孔子是至聖,是中國學術集大成的偉人,故能道與術兼盡,體與用均備。顏子以後,則不能無偏,是以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之分。顏淵、閔子騫等應是偏於道,而季路、子貢等應是偏於術的;再後的孟子、荀子,宋代的朱、陸,於尊德行與道問學,均有所偏。影響所至,其上焉者,道已得而術未善,故至道不行;次焉者,術雖善而道未明,故行不合於道;下焉者無道無術,粗疏莽撞。學術難期轉精轉密,故術之不善─方法的欠周密─影響於治學甚大,乃是不爭的事實。然則由下學的有術,達於上達的明道,自係治學的心由途徑,又自不待爭論而明矣。故本書之作,在以國學為範圍,提供治學方法,期能由術得道,由用顯體。

      吾國學術傳流既久,積累日深,四部之書,曾國藩氏已苦其「叢雜猥多」,至於現代,西方的學術著作傳入更形複雜,非兼收並儲、分門別類不可。故本書的第一章,首在講明治學的一般概念,由個人志向的立定,到才性的審明;治學態度的認識,進到學術的範圍與分類;分析國學的內涵,以明治學的根本問題;治學有得,在於功夫、智悟、學、問、思,並深切述說其要訣;又明確畫分治學的十大要目,於前人治學的方向和著手的途徑,更為明白;再究論治學的程序,分為學習、明理、懷疑、蒐證、思辨、創獲、表達等七個階程,使治學的基本概念,得以貫通,而能表達。治學必由讀書開始,第二章所論的是「讀書與治學」:讀書必先知書,知書必先知中國典籍的亡佚情況,因而導致亡、殘、偽、誤的結果;則進一步探論知書、藏書的要訣、讀書的程序,方不致茫然無著手的途徑。然後綜合古人的讀書方法,得出十三種有效法、問題法、比較法,就每一方法的產生、方法的運用、運用時應注意之事項,舉例析論,有些是前賢往哲的公言,很多地方是個人的深切感受。治學有得,研究有成,必然要以文字表達,第六章即以此為主題─談「學術論文的寫作」。先論學術論文的體例和寫作的基本原則,然後較為細密地說明學術論文的寫作程序;進而談命意與組織、章法與章段、立論與論式、單式論述與複式論述,以明學術論文體例的決定;再講明論文的細節,介紹如何徵引,如何做附註,如何做附錄,這些是與古人論說文體不同之處,而且關係甚大,故特論及。第七章是「工具書的分類介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書是治學的利器,《爾雅》、《漢書.藝文志》和《說文解字》,實開工具書的先河,至近代而益多,自汪辟疆、何多源氏以後,又有介紹工具書的工具書,分類發展,進展甚遠。乃選擇於國學治學特別有關的工具書三百餘種,分為:

      1.查書的工具書:下分查書目、查叢書、查論文期刊、查文句、查工具書的工具書等類。

      2.查文字、詞語的工具書:下分查文字形音義、查詞語詞藻、查虛字、查專門用語的工具書等類。

      3.查人名、地理、年曆的工具書:下分查人名傳記、查地理方志、查年曆紀元等類。

      4.查名物制度的工具書:下分為查典故、查事物起源、查典章制度等類。每一工具書就書名、作者、出版、內容和附記,詳加介紹,這是全書的大概內容。
      另附錄,如梁任公的讀書次第表、魯師實先之南北朝諸史校注步驟、干支表、全國文史哲學博士論文題目一覽表及部分論文綱要、檢字法等,皆有益於讀書研究。

      至於空疏錯漏之處,尚期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本書出版已三十餘年,「三十年而世道更」。單以博士學位為例,自民國五十年二月至七十二年七月,為國家博士階段、三十二年之久,獲學位者僅一百五十三人,後改為各校考試合格而授之博士,迄今臺灣地區已難統計而得確數。去歲以某校徵求一教職,而應徵者有九十九名博士之多;此外大陸、港、澳暨外國,有關國學研究而得博士者亦繁有其人;而教授升等與自由研究者尤難計及。隨此發展,國學研究之領域已大有擴展,研究之程序更深入而細密,而必然加甚加深此種發展也。何況隨科技之日進,由電子書、網路資訊的廣大應用,已改變了圖書館的性質,而不只是國學知識的銀行,兼具藝術館、博物館的性質;個人的運用電腦,亦能成為個人的圖書館及建立個人資料庫;五十年代之必用卡片登錄,必至各大圖書館蒐集資料,現已不須如此,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此今時治學不可不知者。與治學有關之思想方法,雖邏輯方法之進展無多,但隨科學方法之進步,發現了諸多的新理論,淘汰及改變了諸多的舊觀念、舊事實。簡而言之,科學哲學及方法,已展開了學術的新天地;故治國學,在諸多的理念上,已難抱殘守缺而不受其影響。故而做重大之增益,如「宏觀、微觀法」、「形象思維」、「無法而有法」,乃個人近三十年之重大突破,以供治學之用。

      總而言之,此短期間之改變,甚於清代之乾嘉至民國六十年代,其學術變革銳於「千載」,本書隨之做多種修訂。此書於大陸二刷五千冊之際,臺灣地區未印行約二十年,五南公司決定修訂梓行,其嘉惠學子之用心,及予個人有思考增益之良機,特誌謝忱。

      杜松柏識於臺北知止齋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三月一日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三月重訂
      中華民國一○一年五月再重訂

      陳序

      余早歲負笈西遊,肄習冶,志在開發中國藏,實現國父實業計畫。返國後,勉遵先總統蔣公之命,棄其所學,從事黨政工作,數十年間,貢獻殊渺。及遭世變,再遊美邦,沉思大陸之沉淪,國人思想之混亂,而禍變隨之;復痛心乎世亂方殷,人類之浩劫未已,揆厥原因,蓋由於重財輕德,人為物役,馴致淪胥,人禽莫辨,而振之之道,又非我中華文化剛健中和之三民主義精神不為功。故自返國以來,朝乾夕惕,兢兢於文化之復興、孔孟學說之闡揚為己任。余既非抱殘守缺,亦不敢妄自尊大,蓋欲恢復民族自信心,篤信善守,非如此不足以自立而立人也。

      中國文化之大經大脈,實大成於孔孟,紹述於先哲:中華文化之內涵,則包羅於國學,所謂四部之書。其所講求者固可以義理、詞章、考據、經濟分,綜其內容,則不外道與術、文與藝,而近世之科技,亦係其中之一,誠可謂之海納淵藏矣。夫涵容廣博者,則探測為難;積累深厚者,則負荷匪易。故孟子云:「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良有以也。然為學之道,固不在難易深淺,而在貴有方法:繁者宜使之簡,虛者宜導之實,散漫者使成系統,陳舊者予以更新。余秉此原則,教授上庠,諸生皆默識心通,古人謂教亦多術,誠屬至論。

      西人治學,有所謂方法論,而國學治學方法,則鮮有重視。章太炎、胡適之諸氏,雖略有論及,究屬無多。茲者,杜生松柏,既獲國家文學博士,任教於中興大學,講授治學方法凡三年,撰為《國學治學方法》一書,分國學治學為十大範疇,皆詳加探討,得其要領。至於資料之蒐集、考證、運用,亦綱舉目張。而國學工具書之介紹,輒逾三百餘種。論思維術及治學方法,尤能予人以思維之法式,啟示建立思維術之方法,及思維術之運用,融知書、讀書、治學,及治學後之心得表達為一體,誠足供研究國學者之一助。又其附錄之中,有干支、檢字法、有圖書分類及方法、古書校勘法,此皆常人所忽略者。又有由查訪工具書至注釋文章,做一書之提要,及考辨偽書之作業,於是治學方法乃不致落空,有裨學林,實非淺鮮。

      杜生少年失學,大陸淪亡,流落香江,返國後投效軍旅,年逾而立,方入上庠,先後遊於國內宿學名家之門。博士班時,方從余學;卒業後,邀其入孔孟學會任事。余每年主持暑期國學研究會,皆聘其為執行祕書,三載以還,多資臂助;而杜先亦得與並世師儒,朝夕接席,受其陶鎔啟沃之功。然則是書之成,固亦淵源有自矣。余既嘉其苦學,喜其有成,勵其志而勗其行,故樂為之序。

      吳興陳立夫序於臺北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四日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3*17CM
      頁數:528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杜松柏

      追蹤











    • 出版社:五南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3/3/25








    • ISBN:9789571169057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國學治學方法





arrow
arrow

    kaypcfp1r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